昭通市文艺名家捐赠十余万件创作手稿及作品
海關正積極輔導報關行,於快遞貨物還在境外時就先向民眾要求完成預先委任,以免貨物抵達台灣後,因無法取得預先委任而沒辦法報關,甚至得退運。
要做到這件事,你得把興趣、還有沉浸在興趣中的美好感受,都看得跟其他「需要」做的事一樣重要。促進創作 我的調查中,有很多受測者希望能搞定人生屎事,讓自己不只可以發展興趣,還能追求特定的創作目標,像是寫作、音樂還有藝術。
或你就是累翻了,回家都直接昏死,那你什麼時候才有時間進行創作呢? 答案:你得擠出或找出時間。當你腦子裡開始天人交戰,是要痛飲一杯還是要工作一下的時候,你心裡的掮客不需要太辛苦就能說服政府官員,你有權利和你的酒杯在晚上十點來個約會。不管你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是閱讀、釣魚,還是在灌一杯酒後馬上解魔術方塊,你必須要像政治掮客對待他推銷的政策一樣,為其大力喉舌,讓政府的決策有利於政策推行。你需要起床還有去上班,因為你需要掙錢過生活。要「空出時間」給那些還沒或是永遠不會賺錢的事情,的確不容易。
興趣不只是幸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對於那些艱困無趣的的必辦清單項目所帶來的惱人情緒,興趣還有具有強大的平衡效果。你說不定正在期待我使出一份值得信賴的必辦清單,沒錯,那是一種解決方法。」在理想與現實之間,數十幅畫作與詩作可能將在書中交響。
我還是非常注重語言,散文本身的節奏感、給予人的身體感,以及語言的精準度,對我來講都是同一種本質。」她舉村上春樹的《1Q84》為例,書中深入探討這類的問題,但其中並沒有否定神性的存在,反而將神性「下放」到每個人身上——「當你知道自己心裡緊緊抓住的東西是什麼,那一刻你就看見自己的神。「那時候景美圖書館還沒有整修,裡面有個角落專門放現代詩的詩集,我在那裡讀到洛夫、夏宇,還有林燿德的《鋼鐵蝴蝶》,後來這些都成為影響我非常重要的詩人。嚴肅的創作態度,廣泛的文類閱讀 「如果要說自己的某個開關被打開,可能就是在高中的圖書館。
但是也會遇到讓我眼睛閃閃發亮、從心裡油然生出尊敬、持有某種態度以及才華的作家。」 她也提及這份工作的利與弊:「你寫文案會比別人快,然後你會比別人更容易掌握到這篇文章說什麼、比較容易跟作者溝通,在身分上會比較順遂。
對於下一本作品集的出版計畫,自言還在不斷摸索畫畫方式的崔舜華,透露可能會是一部「詩畫集」。除了優秀的作品,還要有優異的運氣 回想起過去擔任文學雜誌編輯的時光,痛恨早起打卡的崔舜華直言,做編輯實在是「太痛苦了」。「年輕的時候真的都寫得亂七八糟,我剛開始寫的十年,我都不知道我自己在寫什麼,那頂多就只是一種練習。「我基本上是無神論者,尤其反對所謂的一神論,」談到信仰,崔舜華坦承自己的矛盾:「一神論太可怕了,我覺得那個就是法西斯的意志,跟政治上的獨裁沒有什麼差別,而且還會用奇怪的方式去說服人心、操作人心,那個是非常污穢的事情。
「因為我裡面收的畫都是油畫,必須每一幅去掃描——可能會是全彩印刷,這樣的話就會牽涉到成本,這些都要去考量。「我覺得我的創作真的是『很自然的』,身邊有什麼、觸摸到什麼、這些東西讓我聯想到什麼,我就會把這一連串內部化學反應產生出來的結果放進去。不過,如果以一種「後見之明」來觀看過去,她自言當時的創作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。「我本來一直很不推崇口語化的詩,但是我後來發現,真正重要的是作品它自己有沒有詩性、有沒有創作者的靈光在裡面,或者它只是一種發洩,或者遊戲。
在接觸現代詩的閱讀後,崔舜華開始嘗試創作。」因此,崔舜華坦言自己「每拿到一個補助就辭職」,「能撐多久就撐多久」,畢竟真的不想要再回去上班了。
」大眾往往會對不同文類賦予各自的想像——詩就是脫離現實地表、沒有社會學內涵。後來真正去想說『我要寫什麼』,其實是很晚近的事情。
」經過非常長時間的練習過程,她的寫作觀從「現代詩應該要是怎樣」進化到「現代詩可能會是怎樣的」。「散文跟詩對我來講,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分別。將自己定義為「雜食性」的讀者,崔舜華從詩、散文、小說,到攝影集、繪本乃至圖鑑都不排斥閱讀,而這種廣泛涉獵文本的習慣,也使得她在嘗試散文的書寫時,能夠更快熟練。」除了必須通過時間和現實的考驗,還必須「自己產生考驗給自己」,崔舜華認為這才是創作者應該要有的態度。」對於自己所敬佩的詩人,崔舜華認為他們的價值不只在於創作,還有很大一部份在於人性裡溫暖的部分,而這是需要透過反覆確認,才能發現的事情。「真正有風格的人,我覺得必定有風骨。
」對詩與散文的差異,崔舜華如是說。除了各種色彩的描寫,衣服、菸等「物質性的書寫」在崔舜華的作品中也時常出現,這和她主張「人是物質性的存在」的觀點有關
」對詩與散文的差異,崔舜華如是說。「對一個創作者來說,真的會遇到『不知道為什麼要把這樣的東西放進紙裡面』的單篇作品。
對崔舜華來說,只要態度和立場是誠實的,願意把內心的現實透過創作路徑嘗試去抵達他人,就已經達到身為創作者最基本的要求。」在理想與現實之間,數十幅畫作與詩作可能將在書中交響。
對她而言,物質能夠直接帶來某種心靈上的快樂,也因此她秉持著一顆「尊敬物質」的心。「真正有風格的人,我覺得必定有風骨。對於下一本作品集的出版計畫,自言還在不斷摸索畫畫方式的崔舜華,透露可能會是一部「詩畫集」。我還是推崇嚴肅的創作態度,至於創作出來好不好,那完全是個人的能力跟自覺所能抵達的地方。
」她舉村上春樹的《1Q84》為例,書中深入探討這類的問題,但其中並沒有否定神性的存在,反而將神性「下放」到每個人身上——「當你知道自己心裡緊緊抓住的東西是什麼,那一刻你就看見自己的神。」這種將神與神性分開解釋的論述,讓崔舜華感到較為認同。
我還是非常注重語言,散文本身的節奏感、給予人的身體感,以及語言的精準度,對我來講都是同一種本質。誠實之必須:創作的界線與策略 「不一定是文字上的坦白,感情的誠實是必須的,不管是哪個文類,不管是哪個創作類型,就連做菜也得真情實意。
除了優秀的作品,還要有優異的運氣 回想起過去擔任文學雜誌編輯的時光,痛恨早起打卡的崔舜華直言,做編輯實在是「太痛苦了」。將自己定義為「雜食性」的讀者,崔舜華從詩、散文、小說,到攝影集、繪本乃至圖鑑都不排斥閱讀,而這種廣泛涉獵文本的習慣,也使得她在嘗試散文的書寫時,能夠更快熟練。
「我基本上是無神論者,尤其反對所謂的一神論,」談到信仰,崔舜華坦承自己的矛盾:「一神論太可怕了,我覺得那個就是法西斯的意志,跟政治上的獨裁沒有什麼差別,而且還會用奇怪的方式去說服人心、操作人心,那個是非常污穢的事情。「年輕的時候真的都寫得亂七八糟,我剛開始寫的十年,我都不知道我自己在寫什麼,那頂多就只是一種練習。不過,如果以一種「後見之明」來觀看過去,她自言當時的創作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。但是因為吃掉太多別人的文字,你自己的創作慾會被挖空。
散文就是必須自我揭露、一五一十地表白。」經過非常長時間的練習過程,她的寫作觀從「現代詩應該要是怎樣」進化到「現代詩可能會是怎樣的」。
除了各種色彩的描寫,衣服、菸等「物質性的書寫」在崔舜華的作品中也時常出現,這和她主張「人是物質性的存在」的觀點有關。儘管「綿密的長句」與「詞藻的堆砌」時常成為讀者或研究者對崔舜華的形容,但她說自己在出版第一本書之後,便意識到「音樂性」對於詩的重要性。
」大眾往往會對不同文類賦予各自的想像——詩就是脫離現實地表、沒有社會學內涵。」除了必須通過時間和現實的考驗,還必須「自己產生考驗給自己」,崔舜華認為這才是創作者應該要有的態度。